2025年的秋收季,黄淮海平原的玉米地里藏着一个反常的景象:本该轰鸣的收割机停在村口生锈,农户手里的土地流转合同签不出去,甚至有人喊出“零租金包地还倒贴水电费”,种地大户们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。农业农村部最新监测显示,2025年三季度全国土地流转意向率同比暴跌23.6%,河南、山东等粮食主产区流转价格较去年腰斩,部分地块出现“白送都无人问津”的窘境。曾几何时,土地是农民的“命根子”、大户眼中的“摇钱树”,如今为何成了“谁接谁亏”的烫手山芋?这背后,藏着比“粮价下跌”更扎心的现实——当种地从“谋生手段”变成“风险陷阱”,中国农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“生产关系革命”。
河南周口种粮大户的手机里,还存着2023年的土地流转合同照片:当时他为了包下邻村200亩地,和三个大户竞价,最终以每亩550元的价格“抢”到手。而2025年秋收刚过,他手里500亩到期的土地,村里主动提出“租金降到200元”,他却一口回绝:“别说200元,就是白给我都不敢接。现在地里还有100亩玉米没割完,倒伏的占了一半,收一亩赔一亩,再包地就是往火坑里跳。”
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粮食主产区蔓延。农业农村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土地流转率达36.8%,规模经营主体数量突破400万个,当时种地大户被称为“新农人”,各地政府还出台政策鼓励“连片流转”;到2025年三季度,全国土地流转意向率已跌至28.2%,同比下降23.6%,是近十年最大跌幅。山东德州一位乡镇农业干部透露:“往年这样一个时间段,办公室天天挤满来问地的大户,今年一个月没见着人影,反倒是有十几个大户跑来退地,说‘再不脱身就要跳楼’。”
更刺眼的是流转价格的“雪崩”。2023年河南驻马店的优质地块流转价最高达800元/亩,2025年已跌至300元,部分偏远地块甚至会出现“零租金”——即便如此,仍有30%的地块无人问津。河北邯郸农户王秀莲的2亩地在村口撂了半个月,“往年这时候早被大户包走了,今年问了三个大户,都说‘地太小、不好种’,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怕赔钱。”
![]()
“不是我们不想包,是算完账根本不敢包。”山东济宁种粮大户张涛给记者算了一笔2025年的“种地账”:
成本端:化肥(尿素)价格同比涨18%,一亩地化肥成本从180元涨到212元;农药(草甘膦)涨25%,从60元涨到75元;柴油价同比涨12%,收割机作业费从80元/亩涨到90元;人工日薪从150元涨到200元,一亩地播种、收割人力成本增加40元。
收入端:玉米收购价1.2元/斤,同比降0.15元;小麦保护价连续三年维持1.3元/斤,没涨一分。
“按亩产1000斤算,玉米一亩地收入1200元,总成本(种子80+化肥212+农药75+机械90+人工120+地租200)=777元,利润423元。但今年华北秋汛,我500亩玉米倒伏了200亩,倒伏地块亩产降到700斤,收入840元,利润只剩63元。要是再算上银行贷款利息(每亩贷款100元,年利率6%),等于白干还倒贴。”张涛说,2024年他就亏了15万,2025年再包地,“不是赚多赚少的问题,是会不会‘包进去就爬不出来’的问题。”
中国农科院2025年《粮食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收益报告》印证了他的说法:2025年全国粮食种植亩均净利润同比下降37%,其中玉米、小麦净利润分别降至420元、380元,较2023年“腰斩”。更要命的是“风险不可控”——气象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5年全国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率同比增15%,黄淮地区秋汛让玉米收割周期延长20天,华北干旱又让小麦播种窗口期缩短,“收不及时、种不上趟”成了大户的噩梦。
“以前包地看‘规模’,现在看‘命’。”安徽宿州大户陈卫国的线万,谁还敢赌?”
![]()
比起大户的“主动拒包”,散户农民的困境更显无奈。河北邢台农民赵老栓今年68岁,儿子在城里打工,家里5亩地往年都是包给邻村大户,今年大户退了地,他自己又种不动,“玉米熟了半个月,雇人收一天要200元,收5亩地人工费就1000元,卖玉米才1200元,等于白干。”
这样的“散户困境”正在全国蔓延。农业农村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5年全国撂荒耕地面积预计达1500万亩,同比增18%,其中90%是散户的“零碎地块”。原因很简单:农村务农人口平均岁数已达57.3岁,超过60岁的占比58%,他们既无力耕种,又流转不出去,土地成了“食之无味、弃之可惜”的“鸡肋”。
更扎心的是土地对散户的“特殊意义”。对老农民来说,土地不仅是“饭碗”,更是“最后保障”——病了、老了,至少还有地能种口饭吃。如今连这个“保障”都没了,安全感的缺失让他们陷入更深的焦虑。“城里有房的怕房贷,我们农民怕‘地荒’,地一荒,就像根断了。”赵老栓的线亿小农的共同恐惧。
![]()
土地流转遇冷,从来不只是“粮价低”那么简单,而是整个农业产业链的“系统性失灵”。
收购端“压价绞杀”:河南粮食收购商王强透露,2025年饲料企业因生猪价格低迷,玉米采购价压到“成本线”——“我们收农民的玉米1.2元/斤,卖给饲料厂1.23元/斤,中间利润3分钱,还不够油钱。农民嫌价低不卖,我们也不敢收,收了就压手里。”
加工端“利润塌陷”:山东某面粉厂负责人算了笔账:小麦收购价1.3元/斤,加工成面粉1.8元/斤,看似有利润,但人工、水电、包装成本涨了15%,“现在一袋50斤面粉只赚2元,比2023年少赚一半,谁敢高价收麦?”
政策端“补贴错位”:尽管国家种粮补贴每亩120元,但抵不上化肥涨价的零头。更关键的是“保险滞后”——2025年华北秋汛后,受灾农户反映“保险报案3个月了,钱还没到账”,农业农村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5年农业保险平均理赔周期达45天,比2023年长15天,“等钱到了,下一季种子都错过了。”
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:种植端亏→收购端压价→加工端利润薄→政策补贴跟不上→种植端更不敢种。“不是我们不想包地,是整个链条都在‘卡脖子’。”的话,说出了所有种地人的心声。
![]()
土地流转遇冷,不是土地本身的错,而是农业生产关系需要“升级”。从“粗放流转”到“精细经营”,从“散户冒险”到“产业链共担”,中国农业正在寻找新的出路。
江苏盐城“金土地”合作社的做法值得借鉴:农户出地,合作社统一托管,与饲料企业签“保底价订单”——玉米按1.3元/斤保价收购,亏损由企业和合作社共担,盈利农户分70%。2025年该合作社托管土地2万亩,亩均利润达580元,土地流转率恢复至85%。“以前包地是‘单打独斗’,现在是‘抱团取暖’,风险共担了,谁还怕包地?”合作社理事长周建明说。
![]()
农业农村部专业的人建议,将种粮补贴从“按亩发放”改为“按成本涨幅动态调整”,比如化肥涨价10%,补贴同步增加10%;同时推广“指数保险”——只要降雨量、温度等气象指数达标,自动触发理赔,将理赔周期压缩到7天内。2025年试点的河南“气象指数保险”,受灾农户平均3天拿到赔款,土地流转意愿率提升12%。
针对散户地块“小而散”的问题,山东德州推行“土地整合”:村里统一将零散地块整合为连片大田,农户保留承包权,流转给合作社托管,每亩保底收益500元。2025年德州整合土地10万亩,撂荒率下降至3%,“地连片了,大户愿意包,散户也能拿稳定收益。”
,开云全站的体验完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