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年“315晚会”宛如一颗重磅炸弹,将冷冻虾仁违规过量使用保水剂、包冰衣增重的恶劣行径公之于众。原本看起来晶莹剔透的虾仁,在磷酸盐的浸泡下“虚胖”得近乎完美,这场风波让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,不仅暴露了饮食业潜规则,更是把整个水产行业狠狠拽入了信任危机的深渊。
央视315晚会火力全开,曝光部分不法水产企业,通过超量添加复合磷酸盐(保水剂)和包冰增重牟利。国家标准规定,冷冻虾仁中磷酸盐添加量绝不能超过5g/kg,可这些涉事企业添加量竟高达30g/kg,超标幅度在51.4%-145%!更过分的是,通过二次包冰衣增重,1斤虾仁解冻后,实实在在的虾肉仅剩3两,冰衣占比高达70%,这哪是卖虾仁,分明是卖冰!
涉事企业在标签上耍尽手段,刻意隐瞒保水剂添加事实,外包装仅仅标注“虾仁和水”,这明显违反了食品标签法规。部分不法企业负责人甚至直言“沿海地区不吃这类产品”,这句话彻底暴露了行业对品质执行的双重标准,把消费的人的权益和健康抛在脑后。
曝光之后,北京的商超以及各大电子商务平台,连夜紧急下架排查涉事产品,花了钱的人冷冻虾仁的信任度一落千丈。而南美白对虾作为加工虾仁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,养殖端更是遭受重创,需求急剧萎缩,价格进一步承压。尤其是广东湛江,有4家违规企业上榜,瞬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,品牌形象严重受损,产品销售陷入困境,就连那些本分经营的良心企业也被牵连,跟着遭殃。
2025年,国内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预计会突破700亿元,然而市场早已趋于饱和状态。塘头价长期在15-20元/斤(30 尾/斤规格)徘徊,养殖户们苦不堪言。散户们因成本高企,只能加速退出这个行业。
与此同时,厄瓜多尔、印度等进口低价虾疯狂涌入国内市场,年进口量预计会突破80万吨,这无疑是给国产虾价致命一击,让其持续走低。
饲料、环保、病害防控成本,在养殖成本中占比高达25%,传统土塘养殖病害风险极高,像EMS、白斑病等,导致单茬亏损超过50%。虽说工厂化养殖,比如循环水系统,能够提升产量,但是初期投资就需要30-40万元,这对于散户来说,简直是天文数字,根本无力承担。
加工环节曝出的丑闻,让我们消费者对国产虾产品的负面认知急剧加深。而且在出口市场方面,还可能受到欧盟药残检测、碳关税等各种壁垒的限制。整个行业迫切地需要从过去“以量取胜”的老路,转变为“以质突围”的新方向,否则将难以为继。
1、技术革新与绿色认证,助力高产养殖种苗优化:大力推广抗病种苗,比如基因编辑SPF种虾,从源头上降低病害损失,让养殖更稳定。生态养殖:采用生物絮团技术、AI水质监测系统等先进手段,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,生产出更加绿色健康的虾产品。绿色标签:全力推动“无抗养殖”认证,通过可追溯系统,让我们消费者清楚懂产品的来龙去脉,重新建立起对国产虾产品的信任。
2、深加工与市场分层,开拓新出路高的附加价值产品:大力开发即食虾仁、调味虾等预制菜,摆脱低价竞争的泥沼,提升产品利润空间。差异化渠道:借助电商直播、高端商超等渠道,精准锁定中产花钱的那群人,提升产品的溢价能力。
3、政策与行业协同,共筑行业未来严控加工环节:加强对磷酸盐添加的监督管理力度,强制要求企业标注保水剂成分,让我们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。扶持规模化养殖:通过补贴和技术培养和训练等方式,推动散户向集约化转型,提升整个行业的养殖水平。拓展海外基地:在东南亚、非洲等地投建养殖场,避开国内环保限制,开拓新的养殖空间。
315 曝光虽然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阵痛,却也倒逼南美白对虾产业从“粗放式扩张”向“品质竞争”转变。只有以”技术为锋利的矛,以诚信为坚固的盾“,才能在全球对虾产业链中重新塑造“中国品质”。“养虾如做人,需脚踏实地”,只有坚守质量底线,才能在行业的大风大浪中,实现逆势翻盘,迎来新的曙光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- 上一条 董宇辉再翻车!刺痛千万丈母娘 2025-04-17
- 下一条 央视3·15晚会曝光的食物都是人们爱喝的爱吃的许多人已中招! 2025-04-17